中国第一所高校传播学研究机构,四十岁了。 近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成立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4)在上海召开。会议持续三天,主题为“数字城市沟通:媒介学的视角”。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在10月19日举行的开幕式上,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表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希望中心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学科融合创新,为学校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前列贡献更大力量。同时,服务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围绕城市传播、全球传播等领域加速形成更多精品力作,提升咨政能级,为中国自主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构建、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注入复旦力量。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单波认为,如今从媒介学的视角出发置身数字城市沟通的新场景和新经验之中,拓展传播研究的无限可能性,该中心“四十不惑”的种种探索,示范了一种学术与生命的连接和互构。 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陈颂清指出,不断演进的传播生态让我们对传播格局、传播效果的研究产生新需求;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媒体改革格外需要学界的观察与参与,真诚希望学界的研究有更多感同身受式的投入,而不仅是隔岸观火式的指点。 墨尔本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媒体与传播学教授斯科特·麦夸尔,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罗长远,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陆柳等在开幕式上致辞。副校长姜育刚主持开幕式。 埋下跨学科的种子 现任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孙玮以“立足前沿,引领学科,创新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研究”为题,回顾中心四十年历程。 据介绍,从成立之初,中心就埋下了一颗跨学科的种子。时任研究人员来自复旦大学不同学科,新闻系教授郑北渭任顾问、系主任徐震出任主任,哲学系副教授余源培、新闻系副教授居延安分别担任副主任。 在孙玮之前,徐震、丁淦林、张国良、黄旦历任中心主任。孙玮表示,四十年光阴,传播格局、技术环境等都变了,但学者们对待学术的热情态度以及严谨、负责、创新的学术素养始终未变,传承至今。 2022年,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在最新一轮全国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测评中,再度获评优秀,为新闻传播学领域唯一连续两次获评优秀的基地。四十年来,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不忘初心、笃志奋进、服务国家,在国内最早提出创建中国媒介学,为新时代卓越新传人才培养主动探路,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唯一的研究机构签约高校高端智库联盟。今后,它也将持续完善并确立媒介学研究范式,突出中国传播学研究特色,跟踪数智大潮,全面转向“数字沟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继续带动引领中国传播学研究前沿,为全球传播学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集中发布协作成果 本次研讨会也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近期开展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的协作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发布会。在中心副主任李红涛教授的主持下,中心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院校,分别就“亚太城市数字福祉调研”“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沟通力研究”“数字沟通与人工智能”等方面进行了合作签约。 在公共服务方面,中心与IPSHANGHAI上海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达成了“数字时代城市国际传播研究”的合作,还成为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首批共建单位,共建“联创实验室”,以应对超大城市公共空间复杂性发展趋势,激发更广泛的社会参与。 在业界合作上,中心与中文播客头部平台“小宇宙”播客APP,以“中文播客的公共价值”为主题,达成了研究项目合作。 在论坛上,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潘霁教授与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子柯教授代表中心与相关学术伙伴,发布了《亚太城市、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城市沟通力指标体系与调研报告》。该报告是由中心联合发起的长三角数字城市研究合作体、亚太可沟通城市研究联盟与澳门传媒研究中心共同开展的长期合作项目的最新成果。报告紧扣“数字沟通”这一主题,从基础设施、数据融合机制、治理组织平台效能和市民个人数字福祉获得感四个维度上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 调研报告发现,上海和深圳是长三角和大湾区城市群中数字沟通力四个维度上综合表现最突出的城市,上海在数据融合机制建设上更为突出,而深圳的组织平台化运行效能表现略占上风。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杭州的数字沟通力建设在四个维度上都较为均衡;南京市民在数字政务方面的个人福祉获得感较好;合肥的物联网络较为发达,但城市在算力配置和数据流通设施建设方面有进步空间。在大湾区城市群中,相较于深圳,广州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治理平台自我优化能力上有一定优势。后续,研究团队将持续深化与长三角、大湾区、亚太可沟通城市研究联盟等学术伙伴的合作,将数字城市沟通力评估推进到更多类型的国际国内城市,形成更细颗粒的城市间比照,并加强对跨城市群数字沟通力的考察。 本次会议也是第十八年举办在国内外学界享有盛誉的“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在广泛征集投稿的基础上,经过专家委员会评审,共有58篇学术论文入选会议。14个分论坛的研究内容,涵盖了新闻传播学、技术哲学、公共管理、文学艺术等诸多学科,与会者就城市传播、媒介学及相关跨学科议题相聚复旦,展望世界,畅叙学术理想,展现中国传播学学者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